一、学院概况
学院名称:文学与艺术学院,简称“文艺学院”
历史和发展:文学与艺术学院由原艺术学院(2002年成立)和文学院(2003年成立)于2005年合并组建而成。
学科和专业设置:学院设有中文系、新闻系、设计系、音乐系,有汉语言文学、汉语国际教育、广播电视学、环境设计、数字媒体艺术、音乐学、音乐表演7个本科专业,中国语言文学1个学术型硕士点和国际中文教育、音乐、设计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。
二、人才培养
培养理念与目标:学院奉行“文化奠基、质量立院”的办学理念,以“重德、励志、尚美”为院训,倡导“团结、求实、创新”的院风,以教学为中心、育人为根本,学科建设为龙头,加快文学、新闻、艺术、音乐等学科协调发展,为社会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、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、应用型人文艺术类高级专门人才,广泛服务于国家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、宣传媒体等。
学生发展与成就:近三年,有200余名学生获得省级以上表彰。《光明日报》《科技日报》《中国教育报》《中国青年报》《四川日报》等国家级、省级主流媒体多次报道我院人才培养成果。多年来,学院设立专项经费,打造“墨香千年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、“润之声”美育文化节等文化品牌活动,引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双创活动,学生参与率达到90%。近三年,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国家级118项,省级502余项,本科生发表文章/作品120余篇。文学与艺术学院的校友遍布各行各业,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,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。他们中有的成为了知名作家、艺术家,有的成为了媒体人、策划师,还有的成为了企业家、领导者。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,书写着人生的精彩篇章,也为母校赢得了荣誉和赞誉。
三、师资队伍
师资队伍构成:学院现有教职工111人,其中博士34人、硕士62人。教师队伍中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、天府青城计划社科菁英、省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、省级教学名师、优秀专家、省市政府津贴获得者、曾宪梓教育奖励基金获得者、省优秀教师、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、巴蜀文艺奖、省文艺评论奖、中国音乐金钟奖、绵州文化名家等优秀人才,著名指挥家卞祖善先生曾任学院名誉院长。
教学成果:学院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。建设有省级一流专业2个(汉语国际教育专业、广播电视学专业),省级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建设专业1个(广播电视学专业),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(《语言学概要》《中国当代音乐欣赏》《网络文学经典密码》《公共空间设计》),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(《语言学概要》《合唱与指挥》),省级资源共享精品课程1门(《语言学概要》),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1门(《网络文学创意写作与实践》);省级及以上教改项目21项;教师参加省级及以上教学比赛获奖39项。
四、科学研究
学科优势:学院科研实力强劲,近十年来,承担国家社科基金20余项,教育部、四川省等省部级课题50余项,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2项,出版学术专著、教材等40余部,先后在《当代作家评论》《中国语文》《民族文学研究》《语言文字学》《文学评论》《新闻与传播研究》《音乐研究》《方言》《光明日报》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及原创艺术作品1500余件(重要核心刊物400余篇)。
实验与实践设施:学院现有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“萨尔瓦多中文教育基本情况调查研究基地”1个;校级重点科研平台2个(古代西南各民族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、庞中华书法教育研究院);2020年获批四川省高校重点中华传统文化学院。学院拥有琴房、舞蹈房、雕塑室、新闻演播室、录音棚、汉语语言实验室、合唱排练厅等实验室合计26个。
科研成就:学院现有科研平台4个,分别为四川网络文学发展研究中心、四川文艺评论中心、中华传统文化学院、庞中华书法教育研究院;有数媒时代的文学社会研究、四川藏羌彝走廊语言文化接触研究、中国传统音乐研究、西南各民族文学与文献研究等4个创新科研团队;荣获四川省社会科学界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、三等奖多项,绵阳市社科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34项。
五、国际合作与交流
国际合作:学院助力学校萨尔瓦多孔子学院建设工作,与马达加斯加、泰国、阿根廷等国家高校关系密切。学院与泰国格乐大学组建格乐中泰文化艺术学院,年平均参与志愿者项目外派13人次,分布全世界11个国家。
留学生情况:学院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生,先后招收汉语国际教育、音乐学、汉语语言进修生留学生共计300余人。学生毕业后部分就职于本国的外贸企业、中文学校、旅游公司等,为中外人文交流,传播中国文化,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做出了一定贡献。一部分留在中国。
-
Last update time of data:2024-06Update Unit:国际合作与交流处